close

今天整理個人檔案資料時,看著一疊厚厚的聘書,成績考核表,夾雜著敘獎令與獎狀,按著年度與順序排列,是我的求學與教學生涯回顧,最引以為傲的是幾張畢業證書,看著每一張證書,回到每個求學的歷程。


第一張是大學畢業證書,剛考取大學數學系的時候,還天真以為數學系只是算算題目,和高中數學沒有太大差別,沒想到進入就讀後整天和證明、定義、定理為伍,每個學科只要遇見“高斯”先生後,竟都成了天書;例如人明明生活在三度空間之中,數學卻能求 N度空間球的體積,可真是把我搞到東倒西歪,精神崩潰,大二時差點轉系。還好大三遇見一位好老師,帶我們學習數學最美麗的詩篇“傅立葉函數”,將以前學過的課程放入證明的架構之中,發現每個所學學科之美與用途,對數學也開始稍感興趣,順利畢業,分發在市區任教。


81年的時候,無意中拿到一張“清華大學暑期教師進修班”的研究所課程報名簡章,是所謂的40學分班,每個暑假要到清大進修10個研究所學分,清大是我在大學聯考最夢寐想考取的學校,雖然有了機會,但導師班學生剛升上國三,加上路程遙遠,去或不去,考慮很久終於還是報了名,幸運被錄取,將班級安頓好,高興地展開第二次的學習之旅。


每週一早上學校上完早自修的課,就馬不停蹄地開車到清大,週一下午到週五早上是排課學習時間,晚上住校,星期五一上完課又得馬上驅車趕回高雄陪學生自修衝刺,四年的暑假在高速公路上東奔西跑。清大的學風自由開放,努力接受新知卻又治學嚴謹和師範院校的封閉環境完全不同,雖然我讀得不好,卻非常享受這段學習的機會,重回校園的感受非常棒,勇敢跨出的那一步是完成夢想的最大“動力”,84年修完所有課程拿到證書,距離大學畢業整整隔了11年。


課間有同事發現我在寫報告,覺得很訝異,問我是不是又在讀研究所?說得沒錯,再相隔十一年後,我又重拾起課本,這次不是讀數學課程,而是基督教神學。在教會多年,覺得在聖經上下的功夫不夠深入,很怕把聖經解釋錯了,更是期許自己能夠成為一個聖經真理的教導者,神學院剛好有開夜間的課程,所以ㄚ志老師又去報考,轉眼間已經讀了一年,功課雖然忙碌,課程很重,但卻是越讀越快樂,無論聖經概論、教會管理、甚至於難懂的希臘文,因為有“興趣”和“不足感”,所以讀起來特別帶勁,面對每天滿滿課表,一篇又一篇的報告,都不會覺得辛苦。


和大家分享這些,不是證明我是多麼喜歡讀書。讀書是很辛苦且要付代價的,工作也是相同,若為了“興趣”和“理想”而讀(作),動力將會突破壓力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ㄚ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